家電網-HEA.CN報道:從 CRT 到 OLED,技術在變,但人類對“保護屏幕” 的執著沒變。或許未來還會有新的顯示技術,帶來新的“屏幕煩惱”,但說不定也會催生出新的“數字儀式感”,就像當年機房里那幾個盯著屏保的同學,和突然跳出的 3D 迷宮,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暗號。嘮嗑丨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屏保”:從CRT到OLED的時代變遷
小時候放學回家,只要爸媽沒關電腦,屏幕上準會跳出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 可能是條五顏六色的“水管” 在黑色背景里扭來扭去,也可能是個 3D 迷宮里有個小箭頭瞎轉悠,偶爾還會飄來個“Windows” 標志像幽靈似的穿梭。這就是 90 后電腦童年里的“神秘儀式”:屏保,全稱“屏幕保護程序”。
學校機房更是屏保的“大型觀賞現場”。每周兩節的電腦課堪稱童年盛事,全班同學涌進滿是“大屁股”CRT 顯示器的機房,鍵盤敲擊聲能掀翻屋頂。那些顯示器個個頂著厚重的玻璃面板,機身沉甸甸得要兩個同學才能搬動,開機時屏幕還會發出“嗡” 的一聲低鳴,像老式電視機啟動時的儀式感。大多數人趁老師轉身寫板書的功夫,偷偷點開《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戲,手指在鍵盤上跳踢踏舞;膽大的則藏著 小游戲的網址,眼睛瞟著門口生怕被抓包。但總有幾個“異類” 格外顯眼:他們既不打游戲也不練打字,就直挺挺地盯著屏幕,等系統自動跳出屏保的那一刻。
當老師宣布“自由練習”,機房瞬間變成游戲戰場時,這幾位同學卻在研究屏保的奧秘。有人專門掐著時間算屏保啟動的秒數,有人爭論 3D 迷宮的最優路線,還有人比賽誰能讓水管屏保扭出最復雜的結。看著彩色線條在黑色屏幕上蜿蜒游走,他們能看得津津有味,連老師悄悄站在身后都沒察覺。那時的屏保就像機房里的默劇,給偷偷摸摸的游戲時光添了份奇妙的儀式感 —— 就像大家都在游樂園瘋玩過山車時,有人對著旋轉木馬看了一下午。
那會兒的“大屁股” 學名叫 CRT 顯示器,全稱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它的核心是一根玻璃真空管,里面裝著能發射電子束的陰極,就像藏著支精準的電子槍。屏幕內壁布滿了無數紅綠藍三色熒光粉小點,電子槍發射的電子束擊中不同顏色的熒光粉,就能混合出千變萬化的色彩,原理類似用三支不同顏色的畫筆在黑板上快速點畫。但這“畫筆” 有個怪脾氣:如果長時間瞄準同一個點射擊,該區域的熒光粉會因持續受激而提前老化,就像黑板上總用粉筆戳同一個地方會留下坑洼,最終形成揮之不去的殘影。
于是屏保成了電子槍的“健身教練”—— 它讓圖像動起來,逼著電子槍在屏幕上“跑酷”,一會兒左一會兒右,確保每個像素都有“摸魚休息” 的機會。當時最火的幾款屏保簡直是童年潮流指標:3D 迷宮能調難度,水管屏保能換顏色。
但隨著技術進步,“大屁股” 顯示器被輕薄的液晶屏幕取代,屏保的“保護功能” 逐漸失效 —— 液晶屏幕靠背光發光,不會因固定圖像受損。屏保慢慢變成了裝飾,甚至被系統默認關閉,那個“電腦自動變魔術” 的時代悄悄落幕。
然而風水輪流轉,當 OLED 屏幕成為新潮流時,”屏幕保護” 的需求竟以新形式回歸了。OLED 全稱有機發光二極管,堪稱顯示界的“自雇型打工人”—— 每個像素都是獨立發光體,無需背光板幫忙,就像無數個微型彩色燈泡整齊排列。這種特性讓它能實現極致黑色(不發光就是純黑),對比度比 LCD 高十倍以上,顯示色彩時像油畫顏料般濃郁。現在主流的手機、電視多用 AMOLED(有源矩陣 OLED),柔性屏更是它的拿手好戲,能彎能折甚至能卷成卷軸,這在 CRT 時代簡直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
但“自雇” 也有煩惱:像素發光靠有機材料,這些材料會隨著發光次數增加逐漸“衰老”。尤其白色和藍色像素最“累”,長期高亮度顯示固定內容,就會出現“提前退休” 的痕跡。早年網友曬出的“燒屏名場面” 至今搞笑又心疼:有人因常年刷某社交軟件,屏幕頂部永久留下了“點贊”” 評論“的殘影;更絕的是某導航軟件重度用戶,地圖上的” 向北箭頭“成了屏幕無法磨滅的” 紋身“。
廠商為了給像素“減負” 想出不少奇招:系統會讓狀態欄時間數字每秒輕微偏移 1 像素,像課間操的微移動作;動態壁紙會悄悄變換圖案位置,避免像素“久坐不動”;甚至有些電視會在播放靜態畫面時,自動在邊緣加入幾乎看不見的淡色移動邊框。這些“像素退休計劃” 比當年的屏保精密得多,卻少了幾分童趣。
那么普通用戶該如何避免 OLED 屏幕“積勞成疾”?其實掌握幾個“像素養生法” 就行:
給像素“降降亮度”:把屏幕亮度調到 50% 以下(強光環境除外),尤其別長期開最大亮度。白色和藍色像素最“耗體力”,高亮度下它們老化速度會翻倍,就像讓員工天天加班還不給加班費。
別讓像素“久坐不動”:看視頻時盡量用全屏模式,避免黑邊長期“霸占” 屏幕邊緣;刷手機別總停留在同一個界面,導航幾小時后可以切到主屏幕讓像素“伸個懶腰”;電腦接 OLED 顯示器時,記得開動態壁紙或現代版“屏保”。
善用“深色模式躺平術”:深色模式下大量像素可以“罷工休息”,尤其像微信、微博這些常用 APP,換成深色主題能讓屏幕一半以上的像素進入“低功耗摸魚狀態”,既省電又延緩老化。
定期給像素“換崗”:每周換一次壁紙,別讓同一張圖片在屏幕上“站崗” 太久;手機設置自動鎖屏時間(建議不超過 30 秒),沒人用的時候趕緊讓像素“下班”;電視用戶可以開“像素移動” 功能,讓畫面每天輕微偏移一點點,避免固定圖案“刻” 在屏幕上。
你看,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CRT 時代怕電子槍“盯崗”,OLED 時代怕像素“過勞”。只不過當年我們靠屏保讓電子槍“跑酷”,現在手機系統靠自動隱藏導航欄、像素微偏移、定時變暗等“新花樣” 給像素“減負”。只是少了當年盯著屏保發呆的樂趣 —— 現在誰還會為了看水管流動特意等屏保啟動呢?
從 CRT 到 OLED,技術在變,但人類對“保護屏幕” 的執著沒變。或許未來還會有新的顯示技術,帶來新的“屏幕煩惱”,但說不定也會催生出新的“數字儀式感”,就像當年機房里那幾個盯著屏保的同學,和突然跳出的 3D 迷宮,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暗號。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E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