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對于盲盒,你怎么看?歡迎來嘮~
正所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領,對于不少95后、00后甚至是10后來說,“盲盒”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嘮記憶里,小時候其實就已經接觸過盲盒,那時候在學校旁邊的小賣店就有賣5毛錢一包的貼紙,當你收集完所有貼紙后就可以兌換價值不菲的玩具游戲機等等,然而最后一張總是集不齊,現在想想,這些都是商家的套路。
現在,盲盒不僅變得更加高大上,種類也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是“萬物皆盲盒”,除了現在頂流的Labubu盲盒,還有各種潮玩、文創盲盒、機票/火車票盲盒、美妝盲盒、服裝盲盒,甚至還有“剩菜盲盒”,突出一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正如電影里阿甘所說的那樣,“人生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盲盒憑借其獨特的魅力興起,不僅抓住了年輕人的心,也為市場帶來活力。
盲盒,是指消費者不能提前得知具體產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隨機屬性。這種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復決策,也讓盲盒一時間成了讓人著迷的存在,人們購買盲盒時不僅僅是購買商品,更是在購買驚喜、期待、愉悅等情感。國內早有各種形式的扭蛋、盲盒等產品,但盲盒還是在近幾年年才真正火爆成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
據相關考究,盲盒概念的起源大約來自日本的福袋,在明治末期的日本,百貨公司就會銷售福袋,福袋里通常裝著款式不一但價值一定高于福袋定價的商品,最初福袋是作為處理尾貨的方式。隨著福袋銷售活動在特定節日固定下來,不少消費者會專門前往購買。到了20世紀80年代,福袋的營銷思路延續,大量模型愛好者將模型商品化,專門售賣手辦模型的線下 “扭蛋機” 出現。“扭蛋” 與福袋大致相同,只是更集中于二次元、acg等領域,商品大多是動漫ip手辦、玩具模型、飾品掛件等。
而在中國,90年代出現了被80后、90后熟知的“集卡營銷”,這也可看作是盲盒營銷的本土實踐,不過當時盲盒產品是作為其他商品的附贈品形式出現。到了21世紀,盲盒概念逐漸定型,盲盒營銷逐漸風靡,盲盒愛好者們進入潮玩社區,交換潮玩、曬娃改娃、交流經驗,形成了年輕人獨有的圈層。中國青年報一份面向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的調查顯示,68.25%的受訪者曾有過盲盒消費體驗。
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喜愛盲盒,首先是享受開盲盒帶來的驚喜感。“那種拆開前的期待感太迷人了,特別是知道還有機會抽到隱藏款,這種刺激是其他愛好給不了的”。有消費者認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種瞬間的驚喜能有效緩解壓力,為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
此外,盲盒中的商品設計可愛、時尚、獨特,也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比如泡泡瑪特推出的眾多系列盲盒,其玩偶形象設計精美,風格多樣,涵蓋各種主題,滿足了不同年輕人的審美需求。盲盒與明星、IP或品牌的聯名也極具吸引力。在當今消費市場,IP影響力不容小覷,漫威系列、迪士尼系列等盲盒,憑借強大的IP號召力,吸引大量粉絲購買。
同時,當身邊朋友都熱衷于購買盲盒時,形成的社交氛圍也會讓年輕人參與其中,在這個社交圈子里,分享盲盒購買體驗、展示收藏成為一種交流方式,這種社交影響推動了盲盒文化的傳播。
《盲盒消費:當代青年消費生活方式的新現象》指出,在物質豐裕的消費社會,人們消費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盲盒消費背后暗藏著情感消費的內核。對于年輕人來說,盲盒不僅是商品,更是情感寄托。他們在購買和打開盲盒的過程中,投入了情感和期待,獲得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和體驗。
如今,盲盒在年輕人中的認可度高漲,商家紛紛將盲盒作為賣點,打造出種類繁多的盲盒。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55.28%的盲盒消費者在購買盲盒時傾向于持續消費,習慣追求品牌或想要集齊系列。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盲盒消費反映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與行業整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電影、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通過設計師原創設計、成熟制造業和原材料供應商多方合作,形成完善產業鏈,讓文化創意快速落地成為消費商品。以熱門動漫、電影為主題的盲盒,不僅帶動自身銷售,還推廣了相關文化作品。在文化發展方面,盲盒與文創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像考古盲盒,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消費者在體驗開盲盒樂趣的同時,還能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不過,盲盒雖好,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因盲盒的神秘感和收集欲望過度購買,陷入消費成癮困境,加重個人財務負擔;消費者為獲得心儀款式不斷購買,容易得到大量重復或不喜歡的商品,造成資源浪費;市場上盲盒品牌眾多,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小品牌或三無產品存在做工粗糙、材質不安全等問題;部分盲盒價格與其實際價值不符,熱門系列或隱藏款在二手市場被惡意炒高等等。
正如阿甘的巧克力糖比喻所揭示的,盲盒的魅力核心在于那份對未知驚喜的渴望,它精準地契合了年輕一代追求新鮮感、情感滿足和社交連接的需求。從福袋、扭蛋到如今的“萬物皆盲盒”,這種商業模式不僅點燃了消費市場的活力,更成為文化產業創新與傳統文化煥新的獨特載體。它拉動了設計、制造、IP開發等產業鏈,為“內需”注入了實實在在的文化驅動力。然而,盲盒的“甜味”之下,也需警惕過度消費的“苦澀”。當收集的欲望失控、炒作的價格虛高、劣質的產品充斥市場時,盲盒便可能偏離其帶來樂趣的初衷,演變為資源浪費和財務負擔的源頭。
對于盲盒,你怎么看?歡迎來嘮~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E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