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好了,十塊已到,咱們下期再嘮~
清明時節的雨絲,不僅浸潤著青石板路上的苔蘚,也浸潤著人們心中綿延的思念。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里,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悄然改變著人類面對生死的方式——AI數字人技術。當掃墓者放下傳統的紙錢香燭,轉而通過全息投影與逝者對話時,我們正見證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碰撞。
AI賦能清明
在AI技術的支持下,現代AI已能構建出包含1.8萬億參數的深度語言模型。這些模型通過對逝者社交數據的學習,不僅能模仿其語言風格,更能通過情感計算模塊還原出獨特的思維方式,已經可以實現對逝者數字人格的90%擬真度。
今年清明,鄭州福壽園的AI數智人 "新生" 以節地生態葬先行者的身份出現在公祭現場,其通過 3D 建模技術復刻的音容笑貌,讓在場家屬驚嘆 "仿佛看到了真實的父親"。這種技術突破不僅體現在視覺層面,更通過語音合成技術實現了方言口述歷史的永久保存,讓遠在海外的華人后代能夠聽到祖父用閩南語講述的家族故事。
在浙江某數字陵園,虛擬祭掃空間復刻了江南園林的經典制式。用戶佩戴VR設備后,可以漫步在細雨中的數字園林,與AI生成的先人形象品茗對弈。這種體驗融合了《東京夢華錄》記載的清明習俗與元宇宙技術,創造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場域
在揚州某人文紀念園,AR墓碑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祭掃方式。家屬掃描墓碑上的二維碼后,手機屏幕上會浮現出逝者的虛擬影像,同時播放其生前錄制的音頻。這種虛實融合的祭掃體驗,使年輕一代更愿意參與到傳統祭祀中來。數據顯示,該陵園引入AR技術后,青年祭掃者比例從12%提升至37%。
數字拜祭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既保留了 "慎終追遠" 的文化內核,又以科技手段解決了傳統祭祀的痛點。在碳中和目標與老齡化社會的雙重背景下,數字拜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 VR 技術讓祭掃者 "置身" 祖先生活場景,當 AI 算法還原親人的方言鄉音,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承載人文溫度的新型載體。這種變革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文明演進的必然選擇 —— 就像竹簡演變為紙張,書信升級為郵件,祭祀文化也在數字時代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
數字人“永生”?
在以AI技術賦能清明節日的同時,關于數字人“永生”話題的討論也在悄然興起。
在電影《頭號玩家》中,主人公韋德通關后遇到了在現實世界已經逝去的綠洲游戲創始人哈利迪,并且在對話的過程中,察覺到面前的并不是被設定好的NPC,而是具有哈利迪意識的數字形象。在另一部被譽為神劇的《黑鏡:圣朱尼佩洛》中,故事中的人們可以選擇在現實世界瀕死前,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矩陣服務器中,以電子信息的形式在圣朱尼佩洛這座虛擬城市里實現永生。在電影《流浪地球2》的結尾,劉德華所飾演的圖恒宇最終通過“數字上載”的方式給了自己和女兒丫丫“數字生命”。
而在現實當中,“鋼鐵俠”馬斯克在探索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致力于研發腦機接口技術,期望未來能將人的意識上傳至網絡,或融入機器身體,實現“數字永生”。馬斯克表示,未來人類可能能夠將自己的記憶和意識上傳到云端,并下載到人形機器人身上。馬斯克解釋道,最終,你可能能夠將自己的大部分記憶和思維狀態上傳到‘云端’,并能夠將其下載到一個人形機器人身上。
更貼近我們的,“智能體”的出現,讓我們有了和已故先人“見面”的機會,通過分析成員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模式,可生成虛擬形象,通過AI大模型等技術,實現“數字人”的效果。著名音樂人包小柏在女兒去世后,選擇用AI技術“復活”女兒,現在,在手機中,她能夠唱歌、跳舞,會與包小柏進行交流,從某種角度來看,她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有些來自互聯網數據庫,但對于包小柏來說,這無疑已經是他能得到的最佳安慰。而在網上,“AI復活”已經悄然成為了一門生意,通過單張照片生成動態影像,實現“開口說話”效果,更高級的,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深度交互,數字人甚至可實時對話并模擬思維模式。
就像“Alpha Go”在通過大量數據不斷訓練后打敗人類最強棋手一樣,隨著不斷的深度學習,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智能體也將變得足夠逼真,逼真到甚至讓親人也無法分辨出真假,盡管仍有道德倫理的問題需要解決,到時候,又是否可以認為他已經真正得到了“永生”?
好了,十塊已到,咱們下期再嘮~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E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