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報道:打電話的壁壘正在變得越來越高,“有重要的事才打電話”成為一種共識。
21世紀,年輕人最害怕聽到的除了早晨的鬧鐘聲,還有深夜響起的手機鈴聲。
每當iPhone飽受詬病的鬧鐘響起,人們的心跳仿佛就要漏掉一拍,因為iPhone的鈴聲不僅突然而駭人,也意味著打工人糟糕的一天開始了。早在iPhone推出睡眠鈴聲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在社交媒體吐槽iPhone糟糕的鈴聲。
手機來電的鈴聲也同樣討厭。在進入社會之后,手機來電幾乎都隨著壞消息而來,要么是領導臨時安排的工作,當你躺下準備刷會抖音就睡了的時候,一個突然而至的來電鈴聲,不僅打破了夜晚的寧靜,也破壞了夜晚輕松的心情。因為,臨時的工作可能就在此刻到來。
如果是家人的來電,也并不代表可以輕松,因為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家人生病的消息。
朋友的來電也并不值得期待。夜晚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充電的時間,需要的是無所事事的獨處,一切需要消耗心力的應酬,都是對輕松時刻的破壞……
久而久之,就連快遞員、外賣的來電也不值得期待,在下單的時候,往往備注上“發短信即可,不用打電話”。
這是當代年輕人的常態。
對于突然的來電,年輕人已經慢慢形成了一種生理性的厭惡。
一聽到電話鈴聲,人們就會感到莫名的焦慮與煩躁,心理不禁憂慮一些不好的事情找上自己。哪怕是陌生的來電,也要猶豫許久,在瀏覽器上查找來電的信息,發現是騷擾電話之后,才安心地掛斷電話。
這種心理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的年輕人身上,甚至在中國人印象中比較“悠閑”、“松弛”的歐洲人身上,也同樣如此。
2019年,英國的一項調查發現 500 名上班族中有 62% 的人在接電話時會焦慮,其中千禧一代中會焦慮的人達到 76% 。
這并不是不樂于社交的i人的專屬心態,e人也不喜歡接電話。
在中國,10年的時間里人們月均通話時長驟然縮短,從2010年的521分鐘,跌到2016年的408分鐘。到了2020年,人們的月均通話時間也幾乎腰斬,到了267分鐘。
比起電話溝通,人們更加喜歡文字交流。早在7年前,微信的人均使用時長,就已經高達99分鐘/每天。
人們更加喜歡簡單直接的溝通方式,就連“在嗎”這樣不透漏信息的開頭語也漸漸地不被接受。
年輕人不愿意接聽電話的一個普遍原因是,他們認為接聽電話會帶來壓力。一半以上的人在接到意外電話時會預感到負面消息。
有網友表示,不愛接工作電話的原因,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就是接電話等于我要立刻馬上給他一個回答。
如果一定要通過電話溝通,年輕人通常更喜歡將提前約好的電話交談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上,一些學者通過“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發現,許多人在面對需要即時反應的社交情境時,會選擇回避以減輕心理壓力。
社會認知理論也指出,文字交流允許人們精心編輯信息,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而電話溝通的即時性減少了這種控制感,增加了害怕說錯話或表達不當的擔憂。
現在我們的自我表達大部分都在網上進行,因此,人們習慣于提供給他人精心編輯過的版本,就像P圖那樣。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自己對來電處于失控的感覺。
事實上,不愛打電話并不局限在社恐群體上,而是一個更廣泛的時代癥候。
與形式輕松多元的社交媒體相比,打電話更像是嚴肅完整的表達。也正因為如此,打電話的壁壘正在變得越來越高,“有重要的事才打電話”成為一種共識。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不得不卷入到社交場中。尤其是在進入職場之后,社交成為了難以避免的場景,以至于大多數人長期處于過度社交的狀態之中。
過度社交之后,內心總渴望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不打電話,更源于我們的脆弱,不希望打擾別人,同樣也不希望被打擾。這也是人們越來越喜歡獨處的原因。
人越來越注重下班后的私人時間。通訊工具的發達,幾乎讓人們處在隨時候命的工作狀態。哪怕到了下班時間,一個微信通知,就能讓人進入工作的心理狀態中。這不僅讓人們不喜歡接電話,就連微信也不愿打開。
不少人在下班后就切換成私人微信,一概不接收工作消息,也有人直接對工作微信已讀不回。這讓人們對微信已讀功能的推出感到排斥與擔憂。
站在發送方的角度,“已讀”似乎是個美好的設想,讓人安心知道信息已被接收。
但考慮到接收方的感受,尤其是當看到來自上司或重要聯系人的消息旁邊標注著“已讀”時,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不過,不必憂慮。
現任騰訊公關總監的張軍表示,從一開始微信就堅定不移地不顯示這個功能,以后也不會。
(歡迎關注家電網微信jiadianwangHEA,點擊閱讀 家電網頭條,最新家電、科技資訊,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解讀,我們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家電網? HEA.CN)
責任編輯:編輯E組